Capital IdeasTM

資本集團投資透視

Categories
人口結構及文化
人口下滑如何顛覆環球經濟
Jared Franz
美國經濟師

中國最近成為2023年人口死亡率超過出生率的眾多國家之一,反映人口下跌趨勢或會顛覆環球經濟。人口結構轉變帶來深遠影響。


根據聯合國預測,世界人口將於2086年左右達致峰值,但我認為這可能過於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部分國家在疫情期間的生育低谷可能令跌勢加劇,這問題似乎會長期存在。即使在若干出生率處於歷史高位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新生兒數目已跌至接近每名女性平均生育2.1個子女的替代率。鑑於這些趨勢,世界人口可能在2050年左右達致峰值。


世界人口的增長可能早於預測達致峰值

圖表顯示聯合國在2000年至2022年的世界人口,以及2022年至2100年的估計人口。中位數預測為世界人口將於2086年達致峰值104億,而低位數預測數字推斷2053年便達致峰值89億。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聯合國人口司。數據反映聯合國的2023年人口估計,截至2022年7月。低位數人口預測反映生育率為每名女性平均生育0.5個子女,低於中位數預測。

人口跨越難以逆轉的分水嶺


世界人口減少對於社會有何影響?現代社會尚未經歷過這種境況,我們將跨越難以逆轉的人口分水嶺。


人口結構對人們的購買行為及一家公司的收入潛力造成影響。從經濟師的角度來看,人口結構有助釐定貨幣政策,以及最終決定往後每一代人的福祉。


我傾向對各個國家進行獨立分析,因為不同國家存在許多文化或政策方面的獨特性質。與其他已發展經濟體相比,美國的人口結構趨勢利好增長,儘管其出生率自1960年代以來迅速下滑至目前的1.7%。雖然美國的出生率偏低,但已高於歐洲、日本及其他已發展經濟體。我認為美國人口的跌幅將較為輕微,部分原因是移民政策現時更為開放。數據顯示,移民人士往往生育較多子女。


日本可能是最廣為研究的人口萎縮型社會。當地人口已經連續數十年減少,其經驗顯示人口可以出現滾雪球式急跌。2008年日本公布人口減少20,000人,此後該數據急劇增加,在2023年已經減少831,872人。首相岸田文雄指此趨勢是「國家所面臨的最嚴峻危機」。


大多數人生活在生育率低於替代水平的國家

圖表使用兩種圓圈代表不同的生育率,每個圓圈的大小代表人口規模,兩者均為2023年的估計值。y軸代表生育率,範圍為0至5,在2.1刻度繪有一條標為「替代率」的虛線。南撒哈拉非洲在圖表中的排名最高,生育率高達4.45,人口為12億。北非的生育率為2.98,人口為2.62億;東南亞的生育率為2.1,人口為6.83億。以下國家或地區的生育率均低於2.1(按降序排列):印度的生育率為1.99,人口為14億;中美洲的生育率為1.90,人口為1.79億;南美洲的生育率為1.79,人口為4.38億;歐洲的生育率為1.50,人口為7.42億;中國的生育率為1.19,人口為14億。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聯合國人口司。生育率反映2023年的最新估計,於2022年7月發佈。

中國的人口下滑才剛剛開始,但我認為其面臨的挑戰有別於日本。內地政府如何在經濟刺激措施及生產力預期方面作出應對,將十分重要。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可能較為脆弱,因為其經濟發展程度遠低於日本人口開始萎縮時的水平。中國在2016年終止一孩政策,其後推出財政激勵措施以鼓勵生育,但目前為止成效不大。


我不會斷言人口趨勢將無法扭轉,但許多北歐國家都曾作出多次嘗試,仍未能阻止人口下滑的走勢。這些國家曾推出財政激勵及兒童照顧計劃等各項措施,但作用微乎其微。


隨著中國人口下滑,澳洲及東南亞國家等依賴與內地進行貿易往來的國家的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然而,當中亦存在機遇,由於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口結構較佳,可能吸引企業將供應鏈遷回本國。


人口下滑不利經濟增長


經濟師關注人口結構自然有其原因。簡而言之,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率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其他影響因素包括衡量工人效率的生產力。舉例來說,假如一個國家的人口增長2%,而生產力增長約1%,則其國內生產總值將增長約3%。


持續增長最終會增加人均收入,這是反映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在過去幾代人中,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收入及生活質素一直在提升。


人口下滑的一個明顯影響是,由於更多人退休,工人數目減少。這可能導致政府的稅收下跌,用於退休人士的支出增加,從而造成失衡。出現這種情況時,年輕人往往會離開原來的國家或社會,令問題進一步惡化。


創新可推動生產力增加

棒形圖代表1948年至2022年美國勞工生產力增長的貢獻因素,分為三個不同類別:科技因素、勞動力結構及資本密集度。圖表顯示,增長最高的時期是在1948年至1973年的二戰後經濟繁榮期間,主要是由科技因素所驅動。然而,從1973年至1990年的滯漲及復甦期間,增長有所放緩。在1990年至2000年手機及個人電腦崛起,以及在2000年至2007年互聯網興起期間,所有三個因素均作出重大貢獻,其中科技最為顯著。在環球金融危機及2007年至2019年的復甦期間,生產力增長有所減少。在較近期的2019年至2022年期間,生產力溫和增長,所有三個因素作出均衡貢獻。

資料來源:資本集團、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最後更新日期為2023年11月21日。

此外,對各個行業亦帶來深遠影響,例如消費品、醫療保健及房產市場。就房產市場而言,由於勞工短缺及較年長人士選擇就地養老而非出售住宅,導致房價居高不下,或會令供應短缺問題惡化。企業必須不斷適應新形勢。例如,隨著聯儲局於2022年3月開始加息,按揭利率由約3%飆升至8%,住宅建築商Lennar向客戶提供顯著較低息的買屋選項,有助提高負擔能力。


投資者聚焦於醫療保健理所應當,他們視之為一個成熟的創新領域,以應對出生率下降、預期壽命延長及勞工成本上升的問題。面對這些人口結構趨勢,CVS Health提供免預約診所服務及低藥價計劃。該公司亦透過整合供應鏈,包括收購保險公司及藥物價格談判商,以削減成本。


價格扭曲


在全球央行多年來致力遏抑物價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分析通縮似乎不合時宜。然而,日本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說明為何通縮或價格下跌可能是人口結構轉變所造成的結果。


情況一目了然:日本人口每天都在減少,因此對貨品及服務的需求隨之減少,從而對價格構成下行壓力。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便可能導致經濟下滑或衰退,而央行應對經濟下行的典型政策工具(如減息)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日本央行於2016年實施負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但鑑於其國內生產總值自1990年代初以來普遍疲弱,該政策大致被視為失敗。


通縮是所有央行都不希望遇到的難題。價格下跌一般會伴隨經濟增長停滯、消費疲弱以及對未來的整體信心低迷。


日本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部分具影響力的經濟師認為,隨著勞動人口減少推高工資及生產成本,人口結構下滑可能導致通脹出現結構性上升。


由機械人彌補缺口?


目前有兩種力量不期而遇:人口結構與人工智能。兩大顛覆性超級趨勢將改變醫療保健、製造業、商業活動及其他領域的未來工作。


有一部分人會根據當前的人口結構趨勢,認為世界將受到負面影響;另一些人則認為,人口減少可以紓緩環境承受的壓力。人口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當經濟活動增加時,二氧化碳排放量隨之增加。


人工智能可能預示著生產力提高的新時代來臨,我們也許無需像過去那樣需要大量人口來推動增長。


儘管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我希望人工智能可填補人口結構趨勢造成的缺口,避免發生預計的最壞情境。相反,我們期待迎來一個強韌且能更適應潛在衝擊的社會。



Jared Franz 為現任經濟師,擁有16年行業經驗。他持有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經濟學博士學位及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數學學士學位。


了解更多

我們的市場觀點

想獲得市場領先的投資見解?歡迎訂閲我們的電子通訊。

點擊「訂閱」,即表示您已閱讀並同意資本集團的 私隱權政策 及免責聲明。

過往業績並非將來業績的保證。投資的價值及來自投資的收入可升亦可跌,閣下可能損失部分或全部原投資額。本資料不擬提供投資、稅務或其他意見,亦不擬招攬任何人士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

個別人士的陳述僅代表其截至發佈日的個人立場,不一定反映資本集團或其聯屬公司的意見。一切資料為所示日期之資料,除非另行訂明。某些資料可能從第三方取得,因此概不保證該資料的可靠性。

資本集團透過三個投資部門管理股票投資。該等部門獨立作出投資與代理投票決定。固定收益投資專家為整個資本集團組織提供固定收益研究及投資管理;然而,對於擁有股票特點的證券,他們僅代表三個股票投資部門的其中之一。